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4-13
读后《忏悔录》内心颇不平静,他们中箭落马后开始悔悟,以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走向深渊、走向犯罪的过程, 忏悔的感言,发自内心深处,他们曾有着受人尊敬辉煌的过去,他们通过自己的打拼,个个都身居要职,却因为经受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最终落得锒铛入狱而收场,摧毁了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信任。为什么他们不愿汲取沉痛的教训,反而还要重蹈腐败的覆辙?法律的制裁也挡不住他们贪贿的步伐?追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 放松了自己思想修养,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逐渐淡漠了法制观念,在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子女关面前丧失了原则, 走上了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把自己送入了牢狱之门,最终身败名裂。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好“三关”、树立 “三观”、做实“三官”,使自己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首先是把好“三关”。一是善始善终,把好“信念关”。信念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根本、精神的支柱、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坐标。一些同志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放松了政治修养,没有进一步强化党性,才让私欲占据了人生的主流,走向了违反党纪、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都要充分发挥好理想信念的能动作用,教育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二是慎思笃行,把好“权力关”。权力具有两重性,公正无私者,把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以权谋私者,必然把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应当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十分珍惜这个权力,慎重地使用这个权力。但是,确实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将权力私有化,奉行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的信条。陈光礼、廖明、王庆海等腐败分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达到利令智昏、胆大包天的地步,最终只会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我们领导干部都要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化公为私,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防微杜渐,把好“金钱关”。金钱欲的扩张导致一些官员身陷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把好“金钱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由于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为政不廉,大肆贪污受贿,为了追逐金钱违法乱纪甚至走上断头台。王野非法获利7000多万元、陈建设收受贿赂1300多万元、谭向红贪污受贿近千万。他们为了追逐金钱,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肆索贿,疯狂敛财,最终法律的制裁是他们无止境的金钱欲望导致的结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利益问题,应当成为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纯洁与否的试金石。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形形色色的利益问题,经得起金钱考验。
其次是树立“三观”。一是全心全意,树立“民心观”。一个政权或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回看历史,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是统治者顺应民心的结果。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高度关注民心向背。牢固树立“民心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敬民之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做以群众之心为心的“圣人”,而不是居高临下、坐待群众感恩的“公卿”。我们要敬重群众,自觉拜群众为师,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关切民愿,要将心比心,“掏心窝”地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去办成、办好;要敬畏群众,夙夜在公,兢兢业业,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不敢疏忽、不敢偷懒、不敢冷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上。二是脚踏实地,树立“务实观”。当前部分干部作风飘浮、“不务实”。“纸上谈兵”是解决不了群众的问题的,除了要给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更要下大力气帮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既要动口,更要动手,要真心实意地抓工作,脚踏实地的干事,把党的政策、措施完完全全的落实下去。唯此,才能做出实绩。只说不干或靠花架子、表面文章涂抹出来的所谓政绩,是虚假的经不起检验的东西,这种作风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群众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 “干”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干”就要干出叫得响、看得见的实绩,要有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和“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办事情,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要有扭住不放的韧劲。“走”就要走出实效,多到边远地方、困难群众的“死角”处去走走,访民情,解民忧。三是善纳言论,树立“长效观”。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关键是做到“要解决”、“善解决”和“制度化解决”。“要解决”,就是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件件有回应,主动到基层、到一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实了解群众的诉求,认真听取、总结、提炼群众的意见建议,决不能不闻不问、冷漠应对。“善解决”,就是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事事有着落,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一切有利于工作的手段,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在处理党群关系上,也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对涉及众多群众利益的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要放在发展中、改革中和民生改善中通盘考虑,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以群众的视角换位思考,以群众的感知检验工作,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群众期盼的政策制度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是做实“三官”。一是以德为先,做实“德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向是党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和带头人,自身的道德品质时时刻刻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甚至是价值取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领导干部能引导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倡导一种风气、一种作风。地方经济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进步,干群关系密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大批忠诚于党和人民、锐意进取、勤政务实、公道正派的干部。因此,我们要更加努力完善自我,始终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奉献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工作之中。二是以民为本,做实“民官”。人民群众选出的干部就要有清晰的权利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廉洁从政,做实“清官”。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痛点之一,廉政建设又是党建的生命线,党的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廉洁与否更是群众判断官员好坏的“标签”。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来源:靖宇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靖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华 审核:李瑛 编辑: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