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1-22
作者:王人博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27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本书目录
序言 寻找“ 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 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 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 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 西方性
中国性( 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 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 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 “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 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 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 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 民主、 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 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 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 效用与风险: 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 宪法( Constitution) 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 宪法( Constitution )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 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 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 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 机构与程序
三 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 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 阅读的方法
二 修辞与意义
三 展示的思想
四 文本的意义
五 文本的关键词
六 人民的宪法
水: 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 水与治
二 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 “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论 什么才是关键